作者:中國工商 張蕊
在綠水青山的浙江永嘉縣,有一片占地150畝的農莊式園林基地。這里的PM2.5在10以內,負氧離子濃度平均值為每平方厘米8000個,當筆者步入園林后,頓時感到神清氣爽、舒適愜意,連呼吸也變得通透起來。這就是原野農業集團的總部所在,也是李星濤創業之夢開始的地方。
潮起潮落
1968年出生的李星濤,祖輩幾代務農。
對于上世紀末的數億中國農民家庭來講,能夠考上大學并進入單位工作,才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集體追求。
在家人的殷切希望中,李星濤成為全村在解放后第一個考入大學的青年,整個村子為之轟動,奶奶每天樂得合不攏嘴。
李星濤讀的是農林專業,1992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當地頗具影響力的溫州東方集團從事銷售,光榮地成為一名國企職工。他憑借勤奮和鉆研,沒幾年就晉升到副總位置,鐵飯碗端得穩穩當當,可謂順風順水順心順意,一度成為全村年輕人的學習榜樣。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很多國企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更加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國范圍內廣泛掀起了劇烈的下崗風暴,江浙一帶也難逃此劫。
2003年,擔任溫州東方集團改制小組成員的李星濤,在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競聘時以一票之差落選。然后,他像那個時期很多思想覺悟高的老職工和老領導一樣,大無畏地“革”了自己的崗位,光榮下崗了。
當他帶著一萬多塊錢的遣散費回到家里,奶奶拍著大腿嘖嘖嘆息:大學白考哩,大學白上哩,以后的日子難過哩……
回歸農業
上有老下有小的李星濤,面對家人的愁眉苦臉,內心雖有不安,但也沉得住氣,這一沉就是好幾個月。
他白天外出了解各行各類項目,尋求各種就業機會,到了晚上便獨自待在房間反復思考論證:今后的路該往哪個方向走?
去私企打工?只能從基層做起。已然當過國企副總的他,若要跟一群初入社會的小年輕在一起干活,他既放不下架子又感覺委屈,這條路也不可行。
那就自主創業吧。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行對于李星濤而言可是重大問題,他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才做完這道選擇題。
酷愛研讀史書的李星濤認為,任何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都需要平衡,即每個產業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點。據他觀察,溫州當地的民營企業,大多從事工業和服務業,農業幾乎無人問津。而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他相信,總有一天,農業會像商業一樣蓬勃發展起來。
較低的行業門檻和大學專業知識,讓李星濤對走農業這條路充滿信心;他的大學同學聽說李星濤要回過頭從事農業,紛紛點贊,這給了李星濤莫大的鼓舞和勇氣。
大方向已定,又一個難題出現了:全部積蓄加起來不過30萬元的創業成本,能撬動哪一塊領域呢?李星濤開始一項一項地捋:
種糧食?浙江地少,人工成本高。種水果?銷路沒有,損耗高,風險大。養魚蝦?養護成本高,氣味污染重,村民不答應。
種苗木呢?賣不動沒關系,生在土里還會長,沒銷路也不擔心;只要有陽光雨露和水,苗木會自然生長,養護成本低;至于人工,如果用當地農民進行除草施肥,隨著苗木的成長,單株工時反而越攤越低;這樣一算,成本投入和風險控制都不是問題了。
他始終堅信,任何事情,只要對社會發展有利,對人類生活有利,就是符合“道”,總有得到認可的那一天。
2004年,李星濤在永嘉烏牛鎮,開發150多畝荒地用來種植南方紅豆杉,同時建立了烏牛十八垅花木科技研發基地,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園林品牌——“原野”。正是從這片基地開始,李星濤不斷擴展著戰略版圖。
已經擱置十幾年的農林專業知識,李星濤在原野派上了大用場。他那些在農林部門工作的大學校友,也紛紛獻計獻策,提供了很多技術支持。
李星濤常常獨自步入苗圃基地,像是看護孩子一般,仔細查看葉芽發育狀態和土地保墑情況。在他的眼神里,充滿了盼望和期待。
逆襲
做農業絕不是簡單地靠天吃飯,它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從2004年開始,原野農業就申請了城市園林綠化資質,從三級開始升級到二級、一級,遙遙領先于其他單純做苗圃的同行。有了相關資質,就有了參與城市綠化項目競標的資格,目前溫州市區不少市政工程的綠化都是原野的典型案例。
2005年8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一經推出,便受到浙江省內各地市政府的支持響應。李星濤也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在農業領域深根細作的決心。
2011年,是原野農業發展速度倍增的一年。因為,“綠”是那一年溫州的關鍵詞。植樹造綠,成為市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園林設計與施工的訂單像雪花般飛來,原野苗圃里的苗木,單株價格在短短四個月內翻了四倍,依然供不應求。這條被資本市場冷落多年的農業之“道”,終于像李星濤篤定的那樣,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重視和認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是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李星濤的發展戰略再一次與政策吻合。位于浙江永嘉三江街道的花卉苗木精品園,正是原野園林借勢“一號文件”打造的休閑農業觀光園的樣本,它寓意原野在發展戰略上的新拓展。
順勢而為的原野,發展事態銳不可當。
夙愿
李星濤深知,農業在當下依然是一個相對短缺的產業,未來機會很多。但要增加農民收入,單一的農業種植很難達到這個目標。若將健康、科技、文化、旅游等等相融合,打造更高品質的體驗,才能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來農村消費。這種消費帶來的不僅是現金流,還有思維碰撞和思想互通,然后共同尋找符合市場需求的農商業態。
近幾年原野農業集團年均科研投入近600萬元,在水環境治理、抗鹽堿植物的科技研發領域均有突破,并取得了十余項發明專利,在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方面也頗具建樹。
2015年9月8日,原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一行到原野農業集團調研時說:“這樣的農業園,整合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科技、文化創意功能,發掘創造生態農業生產、休閑、體驗和觀光,既為市民提供了休閑觀光的好去處,為政府節省了投資興建公園的財政支出,又提升了企業美譽度,真正做到了企業與政府雙贏。這樣的農業園模式應該值得大力的推廣和復制?!?/span>
G20一類提升工程
如今的原野農業集團,已發展成為集林業規劃設計、市政園林設計施工、花卉苗木生產銷售、農業綜合開發以及農林科技研發等于一體的科技型綜合企業?!盎ɑ苊缒井a業化”項目也被列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
“不消耗社會資源,不污染環境”是李星濤選擇在家鄉做農業的樸素標準,而帶動父老鄉親在家門口致富,則是他創業以來的美好夙愿:“我們說要打造美麗鄉村,但是不能讓農民過上好的生活,就算住在‘金鑾殿’,也不會快活?!?/span>
李星濤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永嘉巖頭、三江、烏牛等地的5000多戶農戶,種植了2000多畝苗木,讓更多的當地百姓加入種樹致富的行業。
目前,原野70%以上員工是永嘉本地村民,他們的人均收入,比同類工種薪資高出30%-50%。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員工激勵,更是一份反哺于民的感恩與含蓄深沉的鄉情。
李星濤有一個宏大愿望:將溫州160萬畝荒地改造成花卉苗木基地,并依勢而建若干生態農業綜合體。
如果這一宏愿得以實現,不僅能夠為當地百姓帶來持續的租金和工資收益,解決80萬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預防諸多自然災害及水土流失,福澤后代。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星濤:下崗后的回歸與逆襲
- 2022-08-10 《中國工商》雜志社2021年度決算
- 2022-07-06 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開創湖南工商聯事業新局面
- 2022-07-06 平臺經濟治理如何設置“紅綠燈”
- 2022-07-06 把握好“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基調
- 2022-07-06 全國兩會上的 “民營經濟聲音”
- 2022-07-06 濃墨重彩、 收獲最多、成長成熟的五年
- 2022-07-06 王建沂:凝聚浙商 投身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洪流
- 2022-07-06 劉永好:從“光彩事業” 到“萬企興萬村”
- 2022-07-06 周海江:傳承紅豆紅 踐行共富夢
- 2022-07-06 蘇志剛: 做促進共同富裕的領頭雁
中國工商雜志社 主管主辦: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河沿大街95號
京ICP備15053265號-2 公安機關備案 11010102003439號
聯系郵箱:20128504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