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和大家談談“社交”。
在這個如今講究“獲客成本”“私域流量”“流量為王”的時代,很多人視社交如打造個人品牌的必要手段,動輒見面掃個微信二維碼,要么就是留個電話號碼。
那么接下來呢?
可能大半年時間都是躺在通訊錄里一動不動。
這雖然不是一個好現象,但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會遇到。
我自己是一個不太會社交也不怎么愿意去社交的人,但我喜歡觀察身邊那些愛社交的人,在他們的身上,你總能看到一些意味深長的故事。
這次我分享三種我對社交的看法,也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啟示,引以為戒。
二
你認識誰不重要,誰認識你才重要
上大學的時候,寢室里有一位同學特別熱衷于各種形式的社交,很多時候經常在寢室看不到他的蹤影,更多的時候則是看到他流竄在各個學生會、社團干部的門前,走在路上也是看到誰都喊上一句“部長好”“學長好”。
平時經常在我們面前,吹噓自己認識哪個部門的部長干部,昨天和哪個社團的大佬一起喝酒。
當時我們常常暗地里笑話他:
“年紀輕輕,官場上的手段都是摸得一清二楚?!?/p>
再后來畢業的時候,臨近要期末會考、交畢業論文,別人都在忙著做論文找工作,只有他還是熱衷于各種社交,結果那些當年一起喝酒吹牛的學長部長沒一個搭理他,都是畢業就不聯系。
那哥們平時不好好學習,光是英語就掛科兩次,四處求朋友托關系卻找不到一個人。
我也是在那時就明白了:其實你認識誰不重要,誰認識你才重要。
很多人常常把社交等同于“混圈子”“找人脈”,其實不然。
真正的社交講求的是一個關系聯系,強聯系交換人情,弱聯系提供信息,起到作用都是比較偶然的。
有時候你對這個人有很大期待,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鏈接。這也就是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對自己沒多大作用的解釋。
混這種圈子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虛偽甚至是無用社交。投入很多產出很少,抱著發展人脈的目的交往,這有什么意思?
對,沒有任何意義。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對無用社交趨之若鶩?
真正的社交,是建立一個堅固的價值網絡,可不是這種混圈子。這個是一個利益網絡,是個利益共同體。
比如我是一家演出經紀公司的管理者,你兒子剛剛在重大國際小提琴比賽拿了金獎,那我就可能想邀請你兒子進這個網絡。
這不是人情,我也不需要認識你。誰得了金獎我就聯系誰,我甚至都不在乎他跟我的三觀合不合,我只在乎他能不能幫我賺錢。
一個人的可交換價值越大,社交半徑就越大。
“可交換價值”越大,你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動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而且,即使你一時落魄,也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幫助你。
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有效人脈關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價值和提升自身的價值。
這種價值,可以是專業價值,比如你具備很強的職業能力;也可以是鏈接價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為一個關系網絡的結點,能夠介紹對彼此有價值的人給對方。
這種交往才是真正的對等合作。
你認識別人的時候,不過是別人對你有價值,但是別人根本不認識你,是因為你對別人沒有價值而已。
既然這樣,與其花費那么多時間去攀附關系強求鏈接,倒不如扎扎實實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你仔細留心觀察就知道: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別人爭著搶著想要和他做朋友。
三
你的社交資產,決定了你的個人估值
華爾街金融圈有一個“社交估值”理論:
評估一個人的商業價值,只需計算這個人身邊最緊密的五個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個個才華橫溢,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專業,你與他們形成連接、相互影響,交換信息、共同升級認知,自然會提升你個人的估值。
但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個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每天聚在一起就是喝酒抽煙吹牛,可想而知他們可能對你的個人成長沒有太多的幫助。
最近看過一篇名為《別做那些假裝上班的失業中年人》的文章,作者李檬在文中提出:
一個人的社交資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個人估值,具體而言,是積累以下3種類型的社交資產:
1、消費型社交資產
我們現在可能不太會因為廣告推薦,而去買一個東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薦,或者受到專業KOL的影響。
很多網絡社區都是生活消費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嬰、化妝品等等,很容易成為一些網絡社群的標簽。
而你在社群中的影響力,就是你的價值。
必要時,你可以深耕某一垂直領域,在這個領域通過過硬的專業知識建立個人影響力,收獲你的忠實粉絲和受眾。
2、職業型社交資產
你可能也知道,很多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內推介紹。
比如,現在很多公司招聘產品經理,都是先發朋友圈,被了解情況的朋友拉進一個產品經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己帶作品說話。
這種熟人模式很重要,因為很多新興領域和職位,你對很多細節不好評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幫忙。
平時多和專業型同事交流業務互通有無,比你找人喝酒吹牛要強得多。
3、資源型社交資產
大部分的投行團隊中,或者證券資管團隊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親力親為的,只需要通過“社交”將項目的大體情況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屬完成,但是每年分紅都會擁有高額的收益。
這個在資源相對集中的公司會體現的格外明顯,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拼了命想認識各個領域中高層leader的原因了。
當你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個人能力積累和提升之后,你就要考慮如何進行第二階段的個人社交資產積累了,比如:
如何在專業領域,提高個人影響力?
如何用你的職場作品,取得職場同事的認可?
如何通過個人能力,在職場最大化加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很多時候,有目標的積累,往往強過無腦社交。
四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社交核心從利他開始
俞敏洪曾在文章中講過一段關于社交的故事:
有年輕人問過俞敏洪怎樣才能和他變成朋友?
俞敏洪就問那人:你用什么來和我變成朋友?
那人回答說可以幫俞敏洪掃地拎包,俞敏洪的答案是什么?
當然是一口回絕,像他這樣的人哪需要什么人來拎包和掃地。
有時候,常??吹胶芏嗳藷嶂杂诤透鞣N大佬攀關系、做鏈接,倒不是說這有什么不好,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
你加了別人的微信之后,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有效社交?
還是說就讓對方在通訊錄里繼續睡大覺?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個“可交換系數”的說法,也就是說:你的可交換系數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起對自己最合適的社交圈,并且能夠贏得圈內人的信任。
在加入圈子時,一定要注意,要減少無效的社交,而且你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沒有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可交換價值?當然是為別人帶去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和利益。
李嘉誠曾經與經濟學家張五常閑聊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李嘉誠問:“你知道為何我的生意能做這么大嗎?”
張五常詢問其故,李嘉誠回答說:“因為每次做生意時,我總讓對方賺得比我多。所以每個人都想和我做生意?!?/p>
同樣的回答,在小巨人李澤楷身上也出現過,曾經有記者問他:“你父親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
李澤楷笑了笑,回答說:
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他一再叮囑我,
你在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你就只需要拿六分。
社交關系講究“零存整取”“利人利他”,有很多人常常是只取不存,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求,卻從來不提供自己的交換價值。
即便是加上好友也從來不維護,平時噓寒問暖一句話沒有,關鍵時刻要你幫忙了就想起來找你了。
要想贏得他人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他,而不是在意短時間內的利益得失,要愿意被人利用,愿意吃虧,愿意提攜新人。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所有的社交核心都是從利他開始。
只是有時候,有些人眼里心里想的,永遠只有自己而已。
所謂完美的社交,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可交換價值,完善整合你的社交資產,在每一件社交小事中做到利人利他,這才是你在交際場上最具價值的體現。
而這也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成人社交真相:
只有你有價值了,你的社交才有價值。
上一篇
下一篇
成年人社交殘酷真相:你沒用的時候,認識誰都沒用
- 2022-08-10 《中國工商》雜志社2021年度決算
- 2022-07-06 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開創湖南工商聯事業新局面
- 2022-07-06 平臺經濟治理如何設置“紅綠燈”
- 2022-07-06 把握好“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基調
- 2022-07-06 全國兩會上的 “民營經濟聲音”
- 2022-07-06 濃墨重彩、 收獲最多、成長成熟的五年
- 2022-07-06 王建沂:凝聚浙商 投身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洪流
- 2022-07-06 劉永好:從“光彩事業” 到“萬企興萬村”
- 2022-07-06 周海江:傳承紅豆紅 踐行共富夢
- 2022-07-06 蘇志剛: 做促進共同富裕的領頭雁
中國工商雜志社 主管主辦: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河沿大街95號
京ICP備15053265號-2 公安機關備案 11010102003439號
聯系郵箱:20128504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