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zfh5">

          <pre id="rzfh5"></pre>

            <p id="rzfh5"></p>
            <video id="rzfh5"></video><noframes id="rzfh5"><sub id="rzfh5"><cite id="rzfh5"></cite></sub>
            <dfn id="rzfh5"></dfn>
              <ins id="rzfh5"></ins>
              <form id="rzfh5"></form>

              <form id="rzfh5"></form>

                <form id="rzfh5"></form>

                演講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知名經濟學家 吳曉求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知名經濟學家吳曉求為人大財政金融學院2019級全體研究生開講,其演講題目是“尊重經濟學常識,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吳曉求認為,當下形勢錯綜復雜,須遵守10大常識,才能不犯大錯。思想潮精編演講,推薦閱讀。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當前形勢復雜,這10條常識不能忘記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演講如下:

                世界經濟形勢是不樂觀的,真的樂觀不起來,因為幾乎沒有什么原由能讓我樂觀起來。你看世界熱點區域關系,一些大國之間的關系,現在都變得比較緊張。中美關系由中美經貿關系引起,出現了比較緊張的局面。

                除中美關系外,韓日關系也日趨緊張,印巴關系在惡化,英國和歐盟的關系復雜而不確定,伊核協定的存亡等。

                美國退出美蘇當年制定的“中導條約”,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對世界和平和穩定帶來重大的威脅,它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核競賽,使這個世界處在非常不安定的狀態中。同時,中東巨大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所以,我對全球經濟怎么也樂觀不起來。作為全球經濟重要的引擎,中國經濟也處在一個相對下行的趨勢,雖然我們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是經濟的下行的壓力很大。

                現在我們連維持6.3%的增長都已經非常不容易,或許明年就要到6%,以后可能還會再下行一些。所以從大的結構方面看,這些事實使我們對全球經濟非常不樂觀。

                當今世界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單邊主義盛行,本國利益凌駕于他國利益之上,采取經濟上的霸凌主義,這種現象很盛行。什么分工協作、利益共享好像已經不存在了。還有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是霸權主義的基石、基礎。這些都會導致一些非常奇怪政策的出臺。包括不斷提高關稅,據此可以吸引外資,推動本國經濟的增長。我們應該思考這樣的理論邏輯能不能有效,符合不符合經濟學的常識。

                閉關鎖國,高關稅,有形之手的嚴重干預,這些都是有些國家在應對全球經濟走低時的應對策略。如何看待這種應對策略?

                世界各國在這樣一個全球經濟走低、本國經濟遇到困難的時候,采取的一些政策,還是要尊重經濟學的常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尊重的經濟學常識有哪些?


                常識1:尊重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

                首先,我們要尊重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而不是其他。

                在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之間,無形的手起著決定性主導作用,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是有無形之手造成的,有形之手不可能造就一個成功的企業。

                無形的手的核心要義就是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基礎、為核心來做決策。無形之手的國際延伸就是經濟全球化,或者說,經濟全球化是無形之手在國際范圍內的延伸。

                所以,我經常說,成功的企業來自于無形之手,偉大的企業源于全球化。沒有全球化的視野,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是不可能的。華為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因為它根植于全球化。

                如何正確處理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關系,是我們在本科階段學習的,但是有時候會過分夸大有形之手的作用,會誤以為經濟繁榮來源于有形之手。世界各國在應對各自經濟問題的時候,都應該首先尊重這一常識。


                常識2: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第二個常識就是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要尊重市場主體的權利。

                這種權利不可侵犯,因為它是財富的創造者,其他都是財富的消耗者。我們只有尊重企業、尊重市場主體、尊重企業家,我們才會創造日益豐富的社會財富。其他的機構能創造財富嗎?所以,我們要尊重企業,尊重企業家。


                常識3:競爭中性原則

                第三個常識就是競爭中性原則。

                無論是對國企也好,民企也好,外企也好,都應遵守競爭中性的原則,這也是市場經濟的精髓。

                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民營經濟。當我們背離了這個原則的時候,我們的經濟就會出問題。

                怎么能讓中國人民幸福起來?怎么能讓中華民族復興起來?首先要發展經濟,首先要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怎樣才能富裕起來?只有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

                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就是各類經濟主體是平等的,他們在法律和政策面前是完全平等的,這就是所謂的政策中性或者競爭中性。

                他們平等地享有配置資源的權利,這樣才能夠為人民謀幸福。有的人對初心和使命的解釋做了非常令人擔憂的解釋,有些解釋我是不贊成的。

                經濟活動中競爭中性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一段時期有些人喊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號,諸如民營經濟要終結了,民營經濟要退出歷史舞臺了等等,經濟很快就出現了問題。

                競爭中性原則在不少方面并未實現,例如金融機構給民營企業貸款通常就是歧視性的,優先給國有企業貸款,因為這有一個終身責任制的問題,給國有企業貸款還不了沒有太大問題,通常都認為國企和銀行是一家,都是國家的。

                實際上現在的商業銀行不完全是國家的,所有的商業銀行是股份制的,有些是國有資本控股,所有的銀行都是市場化的。所以在貸款問題上,民營企業受到了不應有的歧視,這些民營企業幾乎都是中小微企業。

                所以社會上有種呼聲,要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競爭中性、政策中性的原則實施的不好,對它們有歧視。

                在實踐中,競爭中性原則被侵蝕甚至被破壞的現象無處不在。我們有段時間特別強調我們要防范金融風險,怕出現金融危機,我們監管部門采取特別嚴厲的措施,導致銀行收緊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貸款,從而急劇加大了這些企業的風險,這與控制金融風險的目的背道而馳。所有這些都在背離了經濟學的常識。


                常識4: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

                第四個常識就是價格應該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

                當年我們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改革價格的形成機制。計劃經濟時期,價格是有形之手說了算,發改委說了算。我們通過幾十年改革終于完成了價格由市場自由決定的體系和制度。

                可是現在有時還會采取一些政策去決定價格的形成。坦率地講,我對很多的限價、限購的政策是持有疑問的,無論是消費品還是資產,人們都有權利去購買,有形之手可以采取其他的手段去實現市場均衡,而不是限購和限價行為。

                我最難理解的是海南也在限制房產的買賣。如果北京房產買賣設置一些條件約束我還能理解,有一個自我安慰式的理解,雖然原理上也解釋不通,但至少從表面上我還能理解,海南限制房產買賣是真的讓我不理解。

                人口不到1000萬,中央要求其建設成為自由貿易區(港),限購政策基本上把人都限住了,僅憑當地人力資源發展自由貿易區(港)是十分困難的。自由貿易區(港)需要資本、貨物、人員流動。

                居住需求無法滿足是無法吸引外來投資者的,政府卻把這個限制住了,我不知道是什么邏輯。限制政策基本上都是懶政政策的重要表現。所以,價格的形成是要尊重市場規律的。


                常識5:保護消費者權益

                第五個常識是消費者的權益的保護。

                為何強調這個概念?因為這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求,不能限制消費者的權利,不能損害消費者的福利。最近豬肉價格的上升,有些地方據說還要憑票供應。如果真有此事,我真的感到很難過,也真的需要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過去,我們的改革,改什么?改那些票證。人民幣是具有最高信用等級的一種等價物,擁有人民幣就可以購買除法律約束以外的任何商品,實現消費者的權益。如果有錢還還必須附加票證才能完成交易,這就嚴重扭曲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損害了人民幣的信用。

                40年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物質應是很豐富的。40年來中國企業的市場生產能力極其強大,只要稍微漲一點價,就有人生產,價格就漲不起來。

                為什么中國M2的增長速度很快,物價的增長速度相對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生產能力極其強大,有極其強大的市場化供應能力,不會出現商品短缺,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物質極其豐富的局面。

                突然間發現有一個老百姓的必需品居然出現了短缺,這是我們要思考和深刻反思的。

                消費者的權益不僅僅局限在品質保證、遠離假冒偽劣產品方面,還表現在任何商品的選擇都不能附加其他條件約束,法律限定的商品除外。這就是消費者權利。

                今年暑假我去看望參加千人百村活動的人大同學,我們在座同學有多少位參加過千人百村活動?請舉個手看一看,好像有十幾位。當地領導陪同我去看同學,那個地方自然環境非常好、非常美。

                人大千人百村活動一般都在自然環境好、但相對貧困的農村進行。我去的這個地方也是山清水秀,我對當地市領導說,如果我住在這里,我會養幾頭豬,幾十只雞,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他們說,有政策規定,豬是不能養的,因為養豬會破壞環境。我說養豬怎么會破壞環境?中國農民養豬養了多少年了,養了幾千年好像沒有破壞環境,不能把環境的惡劣算在豬的頭上。

                后來我警覺了,我說這樣下去農民不養豬怎么辦,小型養豬廠也不讓養,豬肉肯定會出現供應困難了?;貋硪粋€月,就看見很多地方豬肉供應出現了問題。

                農民不能養豬真的是荒謬的政策。我們既可以進行集約化飼養,也可以散養。不要過多地解讀環境與豬的關系。

                所以,從限購政策到豬肉供應緊張引起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這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權益。我們堅決不能回到、也不可能回到票證供給的時代。

                各位同學可能不了解過去票證的作用。我1983年上研究生的時候,大概每月13斤限額是可以吃米飯的,還有17斤只能吃饅頭。我是南方人,一月13斤米飯是遠遠不夠的,要拿饅頭票換米票挺困難。

                恰好我同宿舍有一個同學山東人,他對吃米飯非常不喜歡,我們之間到成了交易,他用米飯換我的饅頭,這滿足了我們的需求。這是票證的時代。

                我想我們不可能回去,我們也不想回到那個時代。我們一定會沿著小平同志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前行,這是大家的共識,這個共識是不可顛覆的。我想你們在座的各位沒有一個人愿意回到票證供應的時代。


                常識6:保護產權

                第六個常識就是對產權的保護。

                市場經濟的基石是契約、信用和產權保護,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有了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才會有創新,才會有技術革命,社會才會進步,財富才會豐盈。

                產權保護如果都不明確,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就會受到影響。這一個常識有時候不敢講,我學生提醒我,老師你不能講產權保護,只能講知識產權保護。

                產權保護有時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我在想,改革都40年了,產權保護怎么成了敏感詞了?只要是合法收入所形成的資產當然應該保護,腐敗貪污受賄來的當然不能保護。

                合法收入所形成的財產如果都存在不確定性,人們怎么去創新呢?怎么去發明呢?沒有創新發明哪來的技術進步?沒有技術進步哪來的經濟增長。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常識7:分工協作和利益共享

                第七個常識就是分工協作和利益共享。

                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在這個世界上,誰也別想包打天下。國與國之間既有產業分工,也有某些自然資源稟賦上的差異所帶來的不同,所以才促成了分工協作和利益共享。

                中美貿易摩擦如果不是出于遏制中國的目的,實際上,在WTO規則框架下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

                在這個問題上,特朗普政府背離了分工協作和利益共享的經濟常識。既要美元暢行天下,又要商品暢行天下,還要完整的產業鏈,從最基礎的產業到最高端的產業,從實業到金融統統都要一統天下。這怎么可能?這本質上是悖論,是無法實現的。


                常識8:高稅負不能帶來繁榮

                第八個常識就是高稅負能帶來經濟繁榮嗎?高稅負阻隔了財富的創造機制,它是人類社會貧困的重要制度根源。

                為什么有形之手難以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發展,是因為經濟發展失去了內在動力。亞當.斯密有段話說的好,一個貧窮的國家,如果要邁向富裕的話,和平、公平的法制和低的稅負不可缺少,一切其他的事情可以順其自然。

                這段話言簡意賅。首先要有和平的環境,內亂和戰爭只能使這個國家走向毀滅。

                第二是公平的法制。它會讓大家有信心,有預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會遭受到法律的不公正對待。

                第三是低稅負。稅收低,大家有利可圖,有動力、有希望。有利可圖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人們去創新,繁榮發展的動力就來了。

                所以,低稅負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制度基礎。


                常識9:要素須自由流動

                第九個常識就是要素的自由流動。

                要素自由流動包括資本、貨物和人力資本的流動,法律、制度、政策如果影響了諸要素的自由流動,經濟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制定法律、經濟政策和規則的時候,必須要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動,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


                常識10:信息公開

                第十個常識就是信息公開原則。

                信息公平是市場透明度的基礎,是企業做決策、價格有效形成的重要前提,如果信息不透明,價格形成就會非常不合理。為什么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巨大進步,就在于它改善了信息的透明度。

                有些人只會看到互聯網金融的消極作用,實質上,互聯網金融推動了經濟和金融進一步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向信息的對稱性邁進了一大步,解決了成本和價格的形成問題。

                經濟學一個重要命題就是如何解決信息的對稱性問題,以及信息透明度問題,讓價格形成更公平,讓交易更有效率。所以,我對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經濟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細細想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尊重的經濟學的基本常識。我們在處理經濟問題的時候,要更多地想到這些常識,不要背離這些常識。背離這些常識,經濟通常都會出現波折和困難。

                所謂常識,就是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一種客觀規律??陀^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違背就會受到懲罰。


                國家稅務總局推出8條便利小微企業辦稅繳費新舉措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更新了!大小企業都將一視同仁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當前形勢復雜,這10條常識不能忘記

                本網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計算及安全服務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noframes id="rzfh5">

                        <pre id="rzfh5"></pre>

                          <p id="rzfh5"></p>
                          <video id="rzfh5"></video><noframes id="rzfh5"><sub id="rzfh5"><cite id="rzfh5"></cite></sub>
                          <dfn id="rzfh5"></dfn>
                            <ins id="rzfh5"></ins>
                            <form id="rzfh5"></form>

                            <form id="rzfh5"></form>

                              <form id="rzfh5"></form>